元宵:南朝宗懔《荊楚歲時記》中只說正月十五日吃豆粥,未說吃元宵。用浮圓子即湯圓作為正月十五的特殊食品,起自宋代。南宋初周必大《平園續(xù)稿》中說正月十五煮食浮圓子一事,前任沒有作品提到過。因為舊歷正月十五夜又稱元宵,所以浮圓子后來就得名為元宵了。
面條:因為漢代將一切面食都叫作餅,所以湯面起初被稱為湯餅,湯餅又叫煮餅,不過湯餅和后來的面條還不一樣。宋代以前的湯餅,實際上是一種“片兒湯”開始,面條不是用刀切,而是用手撕。晉代束皙《餅賦》說,作湯餅又叫托,即楊雄在《方言》中說的“餅謂之托”及《齊民要術(shù)》所說的“麥 面堪作飯及餅饦”的饦。因為片撕的很薄,象蝴蝶翅膀,所以叫做“蝴蝶面”。至唐代則用案板,刀杖之類的工具來切面,而不用手托,所以又叫“不托”。但最初還是切成片狀。切成細(xì)條的湯面叫“索面”或“濕面”要到北宋后期才逐漸流行開來。至元代,已有將面條加工成“掛面”